写在前面
上周五与 numbbbbb 聊天,不知怎地篇幅就长了起来,最后看看似乎可以总结为一篇文章了,于是懒癌晚期的我反复纠结下还是决定写篇文章记录下来,否则怎么能算得上是「吾日三省吾身」。
从业至今,从像是「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」的新奇,到觉得这个圈子愈加浮躁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」的心累,以及去年 YY 「所有的学习资料都可以从网上找到」的所言,已经让我很怀疑撰写技术文章、(作为观众或 Speaker)参加技术会议的必要性。当然,对于前者,是「一面分沉淀一面分享」,在笔耕不辍中总结出更好的自己,但后者,当一天的知识根本不可能完全吸收时,我们又该如何?
在我读《信息架构——超越 Web 设计》看到 Larry Page 言搜索也是一种学习工具——「最终的搜索引擎基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内容,它总是能给你正确的答案。」时,更是产生了怀疑。所幸,当我怀疑时,总会不停地去问。
之前和 Trinea 聊这两个问题时,他说:
写文章的目的包括三个方面——1. 个人总结、沉淀;2. 分享,回馈技术社区;3. 个人影响力。
技术大会的话质量良莠不齐,不过一般稍微有点名气的会议总是还有几个干货的分享,当然干货这个东西,因为每个人自己的经验和看法,导致标准不太一样。
听众参加的意义——1. 去了解下业内都在做什么以及做到了什么程度;2. 搞基
演讲者参加的意义——1、2、3同写文章;4. 搞基。
作为一个既不热衷于搞基,也没有建立个人影响力意识的女生,着实没有想到这两点,是我太年轻了…Orz…
与 numbbbbb,因着我们都是技术会议的组织者,且他在上半年主力组织了 2017@Swift,所以关于技术会议的组织及参与聊得更多些。去年七月,当我写下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移动开发者大会?》时,我是有一颗希冀改变技术会议浮躁风气的心的,尽管最后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很长的一段距离,但不可否认的是,我在这过程中获得了成长,并且幸运的是,我还有机会去继续改变。
1. 关于组织 2017@Swift
Q:为什么会选择在上半年?不考虑技术沉淀不够的问题?
A:本来准备年初,结果不顺利就推迟了,而且年初活动比较少。关于第二个问题:这个还好,我们一半嘉宾是国外的,内容不是问题,国内的名额不多,所以挑真正有价值的主题就行,真正愁的是深圳位置不好,太远(因为梁杰base在深圳)。
Q:是否有想过做付费的在线同步直播?
A:有考虑,不过这次应该不会开,因为卖票开始没说有直播,如果后加上,已经买票的人可能会有意见,还是以他们的感受为主,不过我们会录像,后期加上双语字幕,收费观看。(但是周期长)
Q:关于成本
A:今年会场成本就占了一半,嘉宾相关占四分之一。
Q:关于人手
A:核心三个人,不过主要还是我来弄……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一点,分配任务下去还行。有些会分一部分出去,比如讲师、场地,但总体进度还是我在推动。每次卖票都还是有很大压力的,票顺利了,其他的都好说,就是体力活。
2. 关于技术会议
我也说下我的感受吧。
先说国内的现状。
国内技术领域办会应该就是 CSDN 和 InfoQ 这两家了,我不知道你们具体的细节,但是就我自己的猜测,你们的会收入应该主要是靠赞助,门票价格定到几千,也只是为了和企业谈商务合作时候给他们看,不是真的为了卖票。
这种模式就导致两个问题,第一就是需要一个大团队来负责企业合作,人力成本高,而且一般社区玩不起;第二就是大会的整个重心都放在了企业,反过来说,对内容还是会有影响。
你刚才说的,我觉得也可以总结成内容问题。大会到底有什么独特价值,能让大家花费时间精力去线下参加?这是大会的核心问题。我觉得主要有三点,第一是独特内容,比如这次我们请到 Uber 的 iOS 老大,讲 Uber 怎么用 Swift 重写,这个你是 Google 不到的;第二是新鲜感,或者说趣味,比如这次我们有一个专题是在树莓派上使用 Swift,其实没多难,但是有意思;第三就是见大牛了,这个就不用多说了。就我自己来看,国内大多数大会目前只做到了第三点。
至于未来怎么办,目前我们尝试的就是把重心放到参会者身上,不去通过赞助支撑大会,而是邀请真正的牛人,做好整个大会体验,让大家愿意付钱。实际上这个门票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负担,问题就是你能不能真正吸引他。
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比很多大会要强了,在参会者心中有独特的定位。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这一点,那就进入下一个阶段,比拼更加深入的东西,比如很多细节。
对,你说的这个问题,技术沉淀的问题,这个我觉得倒是还好。从两个角度来说。
第一,很多沙龙或者大会,影响力其实很小,圈子里大部分开发者都不知道,那这种大会其实是不影响你的主题,你拿出来主题,打磨一下,仍然可以用。
第二,对于其他影响力大的活动,就比较考验组织者的能力了,简单说就是能不能找到那些有内容的人出来分享。现在大会,你说能有多少真正的技术内容?要我说,主题里面很多是赞助商的软广,或者是政治目的,比如造轮子,开源,演讲,然后回去之后评级,其实不是真正对技术感兴趣。所以组织者就要分辨出来,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。
但是放在传统大公司办会的模式下,这两个问题很难真正解决。一个是必须依赖企业赞助,所以避免不了赞助商插嘉宾,另一个是过于重视大公司的牌子,导致很多嘉宾是带着政治目的出来分享。
另外一个思路就是把国内的嘉宾带出去,三月初我们去了日本参加大会,感受了一下,发现国外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牛逼。实际上我们国内的技术深度拿出去也是很强的,只是走出去的成本太高,很多人不爱折腾。下一步我们可能会尝试在国外做,比如把我们自己熟悉的嘉宾培训一下英语和演讲,然后带去日本。
国外的付费习惯很好,办起来其实难度不大。
嗯,我不喜欢直播的原因就是,很多直播太粗糙了,仅仅是把人录进去,让你能听到现场声音,但是体验特别特别差。你看电视里的综艺节目,那才叫直播,必须朝那个方向去做。
如果只是开个手机对着拍,我宁愿不加直播,效果一点都不好。
这两个思路后面我们都准备尝试,还可以结合起来,比如去日本,线下都是外国人,线上直播给国内看。